隨著電視、播放機、擴大器以及數位電視系統的不斷演進,目前主流的家庭劇院設備已經和前幾年有了很大的不同,不但操作變得更方便、更人性化,畫質與音質也都到了新的紀元,您是否也已經開始享受HDMI、CEC、BD、DLNA、EPG,以及高畫質數位電視所帶來的視聽體驗了呢?讓我們簡單的來看一下目前主流的家電有哪些先進功能吧。
數位家電產品趨勢
一、傳輸介面
HDMI (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
目前在端子規格戰中取得領先優勢的HDMI,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也可以簡單的看到他的好處,以傳統的色差端子來比較,色差端子需要三條視訊線,兩條音源線,共需要五條線,接續兩端達10個接頭,如果換成HDMI,只需要一條線,兩個接頭就搞定了。當然HDMI不只是將數位聲音和影像結合在一條線上面,並成功美化了電視背面的惱人線路,隨著支援HDMI介面的設備越來越普及,這個影音結合的數位介面所能提供的功能也越來越完整,其中 CEC(Consumer Electronics Control)控制訊號是目前最讓人興奮的項目之一,透過這個功能,使用只需要一隻遙控器,輕鬆的按一兩顆按鈕,就能輕鬆的同時控制電視機,播放機,擴大機等等設備的主要功能。目前市面上的許多影音產品都已經支援CEC功能,只是一般消費者如不仔細閱讀說明書,可能無法了解CEC功能可以帶給我們的便利:
- 當使用者開啟播放機的電源,電視機與擴大器會自動開啟電源。
- 當使用者關閉電視機的電源,播放機與擴大器會自動關閉電源。
- 當使用者按下播放機的播放鈕,電視機會自動切換到對應的輸入位置。
- 當使用者按下電視機的聲音切換鈕,聲音即可在電視輸出和擴大機輸出
之間完成切換。
- 當使用者關閉擴大機,聲音會自動切換為電視輸出。
- 擴大機可以自動判別目前來自電視機或者播放機的節目類型,自動選擇
對應的音場模式。
- 除此之外CEC還提供了許多便利的小功能,透過這些功能,可以讓使用者
省去很多的麻 煩事,專心的去享受視聽的內容而不是滿腦子的操作邏輯,
更可以讓小孩,年長者都輕鬆的上手,都能夠操作這些功能複雜的新一代
數位家庭劇院設備。
HDMI 架構共有3 條資料傳輸通道,每個資料通道傳10bit 資料長度,1.3 版本之前最多可支援24bit color depth per Pixe(l 8bit轉換成10bit DC balanced)1.3 版本之後,支援24,30,36,48 ColorDepth,另外還有一條Clock 通道,而CEC 走的是I2C 規格的DDC 通道。

Network
新一代的家電產品已經將網路功能融合到家庭劇院,可以將您的電視機,播放機,或者錄影機都連上網路,部分廠牌的電視甚至已經內建瀏覽器,使用者可以直接使用電視上網,或者透過電視去存取業者所提供的隨選視訊,線上觀看,部分國家的電視系統更大力推行雙向互動電視的功能,使用者可以透過網路直接參與猜謎節目的問答,歌唱比賽節目的投票,旅遊節目的報名,購物頻道的下單訂購等等。當然,這些功能也都已經簡化到只需要使用遙控器輕鬆按幾顆按鈕就可以做到。 網路提供的功能不只是這樣而已,透過DLNA(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技術,部份廠商已經提供了網路分享的功能,將家中有儲存能力的家電如個人電腦,錄影機,播放機都變成DMS(Digital Media Server),並且以電視或音響系統做為DMP(Digital Media Player),透過網路讓家中每個成員都可以直接去分享照片、音樂、甚至是高畫質的數位節目影像。也就是說,家中只需要一台DMS負責錄影或儲存工作,其他成員只要透過DMP去存取,就可以輕鬆的享受DMS中分享出來的內容。
USB
目前部份電視廠商也將時下電腦規格中最普遍的傳輸介面USB或讀卡機融入電視中,並且在電視的功能選單中加入了播放圖片,影片,音樂的功能。當使用者想要用電視瀏覽照片的時候,不需要再大費周章的拿一部電腦來連接電視機了,只需要將相機以USB介面和電視機做連接,或者拿出記憶卡插入電視機,即可使用電視機內建的功能來瀏覽相片,這是個非常便利的功能,但目前支援此技術的電視機廠商不多。另外要注意部分電視機上的USB槽並非是讓使用者瀏覽檔案使用的,而是用來做韌體更新的,部份廠商會在官方網站上提供家電產品的新韌體供使用者下載更新,使用者可使用電腦網路將韌體下載後,存放在USB隨身碟中,再插入電視即可做韌體的更新。
二、傳輸介面USB
目前在台灣,除了傳統的無線三台和相當普及的第四台以外,許多家庭也已經開始收看數位電視了,這其中包含有無線數位電視15台與公共電視HIHD,電信業者的MOD,和其他外國衛星,如中國高清衛星,日本BS/CS衛星。消費者最常抱怨的是買了新的電視,但是並沒有感受到畫質音質的明顯改善,這樣的狀況,絕大多數是因為所收看的電視系統並沒有跟著升級的關係,所以許多的玩家便開始追求更經濟的收視,與更高的畫質。
無線數位15台與HIHD
這是一個完全免費的數位電視系統,使用者只需要擁有具備DVB數位電視解碼的電視機或是數位機上盒便可以免費收看,包含15個480p頻道與1個 1080i頻道以及1個數位音訊廣播頻道。其中,由公共電視在2008年5月15日展開試播的HIHD,更是台灣第一個免費的高畫質數位頻道,以16:9 播放,其解析度可達1080 i,雖然其他15台的畫質還是在480 i階段,即相當於DVD畫質,但是比起傳統的類比第四台與無線三台已經可說畫面清楚乾淨許多。但是目前建設與政策的問題使得這個系統也有他的問題存在,舊的電視與數位機上盒也許支援無線數位15台,但是並不支援後來出現的高畫質HIHD,所以若要收視HIHD就必須再更新數位機上盒,另外綜觀全島,無線數位15台與HIHD訊號的涵蓋率和穩定程度也還有待加強,並且容易受到天候或是馬路上汽機車的干擾,若要裝設此系統,比較保險的方式是先查詢住家位置是否已經有訊號涵蓋。
國內數位電視的電子節目表單EPG,比起國外數位電視的EPG,似乎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MOD (Multimedia on Demand)
MOD是一個網路媒體平台,應用在電視媒體系統上面,讓使用者可以直接透過網路去連接Server,並且選擇要看的節目,隨選隨看,不用看節目時間表,等節目,也不用傷神錄影,另外它還有著不受天候影響的優勢,讓使用者在颱風天一樣可以輕鬆的收視節目。由於本身就是架構在網路上面,所以互動性更加靈活,甚至有發展線上遊戲的規劃,在基本月費89元的權限下,可以免費收看14台,其中有3台也提供HD畫質的節目,如果使用者要看更多的內容,則可以透過額外付費契約的方式來購買其他頻道或節目收看。雖然目前有許多節目是傳統第四台與無線數位15台也有的相同節目,但由於MOD是業者的封閉線路,所以整個系統的靈活度比起公營的無線數位電波自由許多,也可以期待MOD會有越來越多的節目類型和服務產生。
從企鵝身上的羽毛細節,不難看出480與1080電視規格上的差異
海外衛星
電視機的進步是世界共通的,但是電視廣播系統的進步卻是各國都不一樣的,當使用者發現目前的電視節目,並無法讓新電視機發揮它應有的高畫質影音功能,部分影音發燒友等不及國內數位高畫質電視系統的發展,而先一步投向海外衛星收視的懷抱,這個俗稱小耳朵的收視習慣,目前在台灣又分為收看日本的BS/CS衛星,與香港有線台衛星,以及大陸的CCTV高清衛星為主流。其中BS/CS衛星是目前在台灣衛星接收上最普遍的一種,如果您走在博愛路音響街,看到店家播放畫質極佳的日本職棒或者風景節目,大多就是用BS衛星播放的。
BS衛星提供12個頻道,其中BS1和BS2是480 i的節目頻道,其他10台皆為1080 i的高畫質頻道,扣除需另外付費的2個電影頻道,免費的1080 i高畫質頻道共有8個,其中不乏許多國際體育賽事的免費轉播或是錄影播放,如英超,J1、MLB、NBA、NFL、日本職棒、日本職籃、大相撲和很多深具知性的全世界旅遊風景節目等等。隨著日本2011年全面終止類比訊號的放送,數位BS將回收類比BS的頻寬,預計於2011年10月開始提供更多的頻道,除此之外,BS提供資料放送的功能與完善的一週節目表EPG的功能,讓使用者不用翻報紙,就可以很輕鬆的搜尋並預錄想看的節目。在北臺灣要接收BS只需要用直徑60~90公分的碟盤,就可以收得很穩定了,一般的雨天也還可以正常收視,但遇到颱風還是可能會有收視困難的狀況發生。
BS/CS畢竟是日本的衛星電視系統,國際賽事如奧運,當然會以日本代表隊為最優先播出,並且節目幾乎都是日語為主的,雖然部分使用者認為,體育賽事聽英文或日文的轉播並沒有問題,許多風景節目也不需要旁白,且偶有台灣的國語連續劇在BS以 1080 i高畫質播出,但部分使用者因為語言不通的問題,在安裝BS之後又再去加裝或改裝為香港衛星或者大陸CCTV衛星,畢竟以中文為主的頻道,在台灣比較夠親和力,目前大陸CCTV衛星可以免費收視達36台,免費1080i頻道有一台,主要播出中國風景地理節目,付費頻道則有許多高清頻道可供選購,在北台灣安裝CCTV衛星,需要直徑120~150公分的碟盤才能收得穩定。
海外數位衛星電視提供的電子節目表單EPG
藍光光碟(Blu-ray Disc)
如果您對這些電視節目都沒興趣,沒關係,只要透過藍光光碟,一樣可以享受到新一代家庭劇院的高畫質高音質享受,隨著新世代儲存媒體BD和HDDVD的競爭勝負底定,幾乎確定接下來是BD藍光光碟的天下。要提供更高的畫質,基本上就是要有更高的儲存能力,DVD單層4GB的容量完全無法與藍光單層25GB的容量相提並論,單就容量來換算,也可以以輕鬆的了解,藍光光碟可以提供DVD六倍以上的畫質,1080p畫質的藍光電影光碟漸漸的已經讓很多使用者不再願意掏錢購買或租用DVD的影片,目前的市場可說是藍光王朝的起飛階段,後勢可期。
數位視聽設備的核心-電視機
液晶電視的成熟,價格的大眾化,藍光光碟的主流地位確定,CEC和DLNA技術的導入,再加上數位電視廣播系統的多選擇性,2009年可以說是很值得花錢投資家庭音響視聽設備的一年,但是要怎樣選購一台好的電視機呢?其實不是價錢高就好,挑選電視機還是要看個人的需求來決定的,如果說您是要放在房間收看的,那32吋其實就是不錯的選擇,如果說要放在客廳觀賞,那麼40吋以上的機種會是較好的選擇,接下來要看您有沒有提升訊源的打算,如果您有打算收看 1080 i的電視廣播節目,或者1080p的藍光影片,那麼,電視機必須要有支援到1080p或者標榜Full HD的電視機才能完全發揮出最高畫質來,這其中如果您選擇32吋或更小的電視,那也不需要拘泥於Full HD,只要有註明HD Ready,1366×768的實際畫質也可以將1080 i或者1080p的影像縮小並播放出來,由於32吋面板本身小,整個觀賞時的精緻度也不會讓您感覺有不夠好的問題,反之40吋以上的電視如果只有 1366×768的實體解析度,往往會讓人覺得畫面不夠細緻,所以建議購買1920×1080實體解析度的機種。
另外,電視機所支援的輸入端子,不論種類和數量,都要越多越好,特別是HDMI端子,目前部份的個人電腦除了VGA端子以外已經內建有HDMI輸出的功能,配合高畫質的電視面板,可以將電視螢幕當作電腦螢幕使用,如果再加上無線的鍵盤和滑鼠,那麼就可以輕鬆的坐在沙發上,將電視當作電腦螢幕使用,不論上網,玩Game都是一種新享受!如果在同價位中有支援較多組HDMI端子的機種,也將是選擇的重點。目前市場上的中階定位電視機幾乎都已經支援到3組 HDMI的輸入。北美,歐洲市場的電視機目前有內建網路功能的很少,主要都是日本的電視機才有這個功能,台灣市場的部份則大多是跟著美國市場走的,如果想要一次到位,或者有安裝BS衛星的打算,那麼,直接購買日規的電視機可以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部分品牌的日規電視不但支援DLNA,同時還有USB端子可以直接瀏覽相機中的照片,同時也有更佳的繪圖引擎與面板技術,而價格卻不一定比台灣公司貨高,不過,日文介面的操作選單需要自行摸索,另外如果同時還要收看第四台的話,就要加買一個可以收看第四台的機上盒了,比較乾脆的方式,是買一台DVD或者HDD錄影機,可負責收看以及錄製第四台節目,只是水貨畢竟有維修問題上較為麻煩的潛在問題,購買時必須先和店家針對維修的部份商量清楚,了解自己的權益。不論您家中的視聽規畫是大還是小,購買視聽設備前,可以多加比較,避免買了規格太差不夠用,或是規格太高用不到的設備,都是很重要的一環。
產品種類繁多所導致的相容性問題
不斷推陳出新的技術和傳輸介面,雖然能夠帶給使用者更佳的視聽體驗,但相對的,也導致了更多相容性的問題的產生。一個好的廠商理應負起責任,在量產前就偵錯處理相容性問題,而不是將產品先賣到市面上以後,讓使用者來發現問題,以抱怨客訴當作工程改進的線索。但很遺憾的,許多廠商忽視相容性問題的重要性,導致這個現象不斷發生,如果您有習慣瀏覽一些影音玩家討論的網站,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可說是層出不窮,而且這樣的現象往往導致消費者對於產品和廠牌本身的極度失望與不信任。
現代視聽家電配備新舊傳輸介面並存,對應連接裝置種類繁多,導致相容性問題因應而生
判斷一個視聽家電產品的品質好壞,並不全是以本身的功能穩定來判斷,也須考量與其他產品的相容性,因為,幾乎所有的新世代家電用品,都無可避免的必須和其他產品做搭配使用。新一代的家庭劇院設備如電視機,播放機,擴大機,都新增了很多的功能,這些功能有些是獨家開發的技術,有些是依據同一個規範,各家廠商自行詮釋發展出來的功能,這些功能難免會有所謂的相容性問題的狀況產生。比方說,A家廠商的電視配上B家廠商的播放機使用,就可能發生無法以CEC自動開啟電視機或是無法以CEC自動關閉播放機的狀況產生,如果再加上一台C廠商的擴大機,那可能會看到更多不協調的問題產生。聰明的讀者看到這邊可能會覺得,要避免這種問題,只要選擇同一廠商的產品來搭配使用就可以避免,但在實際的測試經驗中,就算是同一廠商的產品也是有許多的相容性問題存在,比方說A家廠商 2007年上市的播放機,配上A家廠商2008年上市的電視機,看似沒問題的環境,卻一樣可以發現許多功能上的不相容。
在實際測試的經驗上,我們常見的相容性問題,有CEC功能的不相容,比方說兩台都支援CEC的裝置,卻有許多CEC功能無法正常操作。Interface 的不相容,比方說色差或者AV端子接上兩個裝置,就硬生生的沒有畫面與聲音出來,又比方彼此都支援1080p訊號的裝置,卻無法選擇1080p模式,甚至有些遊戲機和電視連接,進出遊戲,就會看到一個嚴重的雜訊,同時聽到很讓人難以接受的瞬間破音,當然還有電視機連接PC部分畫面無法顯示,或者無法顯示正常,顯示超出範圍等等。
相容性問題的發生不需經過甚麼複雜的操作步驟或程序,往往發生在最簡單的使用習慣上,而其測試複雜的部分在於真實環境的模擬。以下便是在現實環境中所見的相容性問題:

正常顯示的例子 超出顯示的例子 (無法操作工作列)
這類相容性狀況發生時消費者是最大的犧牲者,如果發生在不同廠商的設備組合下,通常沒有廠商會認為是她們自己的問題,消費者求助無門只能接受並且免去使用或是乾脆換一台機器。如果發生在同一廠商的產品上,也很有可能也只會得到一個新舊不相容或者很抱歉的答案。因為已經上市的產品,要為了一些特定功能去更新韌體,是不太可能的,這倒不是廠商懶惰,而是因為韌體的邏輯相當複雜,小地方的修改,可能會讓原本沒有問題的主要功能反而出現問題,所以一般來說,除非真的是有主要功能不完善的狀況發生,家電產品的廠商不會在上市後再去做更新動作。所以,在開發階段到量產階段之間,就是發現相容性問題的黃金時間,如果能在這個階段,透過測試,和使用者操作習慣的模擬,去發現重大的相容性問題,則還有時間可以尋求解決之道,這也是目前世界大廠的共同作法。
相容性測試是一個可能性無限大的測試概念,他並不如外界所想的,將兩台機器接在一起,開機試一試這麼簡單。因為同樣的一台電視,只要賣到了消費者的手中,就可能和各種不同年代,不同廠牌的錄影機,播放機,擴大器接在一起,而連接的方式又分為傳統的AV端子,S端子,色差端子,到目前熱門的HDMI端子,接續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可能播放機先接上電視,電視再接上擴大器,也可能播放機接上擴大器,擴大機再接上電視,也可能有不只一台的播放機或錄影機,將這些可能性結合起來,就成為了一個幾乎無限大的測試計劃,這樣浩大的工程可以說是最保險的,但是也同時是最沒有效率的作法,因為在產品開發的階段,分秒必爭,幾乎不可能有時間和人力去投入這樣土法煉鋼的測試流程。
專業的家電相容性測試,會依照市場導向,產品年代,產品國別,與主要功能的差異,去制定最有效率的測試範圍,測試的內容也會依照使用者最容易操作到的功能為主軸,而不是地毯式的作完全掃描,他的目標是有效率的測試,是用最少的時間,去找出90%的問題,而不是用最長的時間,去找出100%的問題。這也是針對產品研發階段到量產階段之間,把握時間去發揮最大效率找出問題,進一步解決,提升產品的品質的積極作法。
就百佳泰超過15年的測試經驗來看,要能完整的確認產品的相容性,最重要的便是環境上的準備,除了要有不同國家和廠牌的各類家電設備,還要能在有限時間內針對不同相容性測試的規劃技術能力。廠商若要自己執行相容性測試,除了需花費大筆經費購買各種設備外,在專業測試人員的訓練上更需費心力。建議要執行相容性測試的廠商可以委託公正的第三方測試實驗室,一來對於測試的成效事半功倍,二來也能得到有公信力的品質背書。
